顯示具有 亞健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亞健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2025 08 26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秘書長/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台灣今(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且每年失智症新增個案數持續攀升,據統計2024年65歲以上失智人口約為35萬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徐文俊理事長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顧問醫師、北醫大醫學院院長胡朝榮,失智症的十大警訊包括: 1.記憶力減退影響生活、 2.計畫或解決事情困難、 3.無法勝任熟悉的事務、 4.對時間與地點感到混淆、 5.對視覺影像與空間關係理解困難、 6.言語表達或書寫困難、 7物品亂放且無法找回、 8.判斷力減弱、 9.不參與社交活動,以及 10.情緒與個性發生明顯改變。

 

2025 08 26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秘書長/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台灣今(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且每年失智症新增個案數持續攀升,據統計2024年65歲以上失智人口約為35萬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徐文俊理事長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顧問醫師、北醫大醫學院院長胡朝榮,失智症的十大警訊包括: 1.記憶力減退影響生活、 2.計畫或解決事情困難、 3.無法勝任熟悉的事務、 4.對時間與地點感到混淆、 5.對視覺影像與空間關係理解困難、 6.言語表達或書寫困難、 7物品亂放且無法找回、 8.判斷力減弱、 9.不參與社交活動,以及 10.情緒與個性發生明顯改變。

 三立新聞網 2025年8月26日 週二 下午1:23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失智症十大警訊。(圖/失智症協會提供)


台灣今(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

且每年失智症新增個案數持續攀升,

據統計2024年65歲以上失智人口約為35萬人佔同齡人口近8%。


醫師指出,正常老化與認知功能異常有所區別,

提醒民眾要注意記憶力減退影響生活等十大警訊,儘早就醫諮詢專業醫師;

此外,也建議民眾從日常生活中改善14項風險因子,

有助於預防或延遲45%的失智症個案的發生。


根據衛生福利部委托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的「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

台灣2024年65歲以上失智人口約為35萬人,佔同齡人口近8%;

且年齡層越高,失智症盛行率越高。


依國發會的中華民國人口推估(民國113年至130年)資料,

預估2041年,失智人口恐近68萬人,盛行率近10%,

成長幅度驚人,對醫療照護資源與人力勢必將帶來重大的衝擊。


台灣失智症協會徐文俊理事長說明,失智症類型中以阿茲海默症最為常見,

占比約六成(56.88%)。


許多年長者在早期出現記憶力退化、理解能力變差等症狀時,

常誤以為只是正常老化。

多數病友在察覺方向感變差、記憶力衰退、情緒起伏明顯等異常後才就醫,

平均延誤約3.5年。


如出現警訊,應立即就醫,及早與專業醫師討論。

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顧問醫師、北醫大醫學院院長胡朝榮

指出,最新國際期別指引結合臨床評估以及病理報告,

將阿茲海默症分為六期:

第1、2期  為臨床前期,腦內毒性類澱粉蛋白開始堆積;

第3期       為輕度認知障礙(MCI),毒性蛋白堆積,開始引起症狀;

第4期       轉為輕度失智,毒性蛋白堆積到影響日常生活;

第5、6期  則為中、重度失智,毒性蛋白擴散至整個大腦,

                  導致神經細胞受損,加速大腦退化。


他說,由於阿茲海默症為不可逆的疾病,早期診斷是關鍵。

常規認知測驗、

血液檢查與核磁共振造影(MRI)、

電腦斷層(CT)等影像檢查,亦可

透過生物標記檢測進行精準診斷,

如正子斷層掃描(PET)觀察腦內斑塊分布,

或腰椎穿刺分析腦脊髓液(CSF)中的毒性蛋白含量。



徐文俊提醒,失智症的十大警訊包括:

  1.記憶力減退影響生活、

  2.計畫或解決事情困難、

  3.無法勝任熟悉的事務、

  4.對時間與地點感到混淆、

  5.對視覺影像與空間關係理解困難、

  6.言語表達或書寫困難、

  7物品亂放且無法找回、

  8.判斷力減弱、

  9.不參與社交活動,以及

  10.情緒與個性發生明顯改變。

若自己或親友出現上述警訊,請儘早就醫、諮詢專業醫師,

讓關心成為守護的第一步。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徐榮隆表示,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中最常見,

且屬於可早期進行精準診斷與標靶治療的失智症類型。

現階段已有新型抗類澱粉蛋白標靶治療問世,

針對毒性蛋白,

活化免疫細胞清除斑塊,減少對腦神經的傷害,

不過並非所有病友皆適用,需經四項關鍵檢查評估。


徐文俊提醒,若能從日常生活中著手改善14項風險因子,

有助於預防或延遲45%的失智症個案的發生,包含

    1.提升教育程度、

    2.矯正聽力與視力、

    3.妥善控制高膽固醇、糖尿病與高血壓等慢性疾病、

    4.維持健康體重、

    5.預防憂鬱與腦部外傷。

    6.避免抽菸與過度飲酒、

    7.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8.保持良好社交互動,以及

    9遠離空氣污染,


都是促進大腦健康的重要行動。



2025年6月17日 星期二

2025 06 17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秘書長/宮主/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衛福部16日公布一一三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四十三年位居首位,去年共有五萬四○三二人死於惡性腫瘤,平均每九分四十五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較一一二年九分五十三秒,快轉八秒。

 

2025 06 17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秘書長/宮主/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衛福部16日公布一一三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四十三年位居首位,去年共有五萬四○三二人死於惡性腫瘤,平均每九分四十五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較一一二年九分五十三秒,快轉八秒。

 

2025 06 17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秘書長/宮主/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衛福部16日公布一一三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四十三年位居首位,去年共有五萬四○三二人死於惡性腫瘤,平均每九分四十五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較一一二年九分五十三秒,快轉八秒。

 

國人10大死因…癌症連43年居首 

自殺隔14年再上榜

 
























圖/聯合報提供

衛福部昨公布一一三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四十三年位居首位,

113年共有五萬四○三二人死於惡性腫瘤,

平均每九分四十五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

較一一二年九分五十三秒,快轉八秒。

此外,在十四年後,自殺重返十大死因,四○六二人自殺身亡。

統計顯示,一一三年整體死亡人數合計廿萬一三八三人,

每二分卅七秒就有一人死亡,較一一二年減少四一九二人,

死亡時鐘二分卅三秒慢了四秒,

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八二○點二人,

降幅達百分之二點三,

主因是新冠肺炎減少六○○○人,糖尿病少九六二人。


最新國人十大死因排行,分別為

1.惡性腫瘤(五萬四○三二人)、

2.心臟疾病(二萬三二七六人)、

3.肺炎(一萬七二五九人)、

4.腦血管疾病(一萬二四六三人)、

5.糖尿病(一萬六六三人)、

6.高血壓性疾病(八九二八人)、

7.事故傷害( 六九二四人)、

8.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六一九三人)、

9.腎炎腎病症後群及腎病變(五六七九人)、

10.自殺(四○六二人)。

衛福部統計處長李秋嬿表示,一一三年十大死因死亡人數

合計十四萬九四七九人,占總死亡人數百分之七十四點二,

與一一二年相比,分析一一三年標準化死亡率,

除肺炎、自殺上升,餘均下降

其中以糖尿病、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事故傷害降幅較明顯。

如以性別區分,男性十大死因前三名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

統計標準化死亡率,則以肺炎上升趨勢明顯,

糖尿病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則顯著下降。

女性十大死因前三名與男性相同,但腦血管疾病、

血管性及未明確的失智症衰老出現上升態勢,糖尿病降幅則較為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掉出十大死因排行,

從一一二年第六名降至去年第十四名,

讓原先七至十名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均上升一名。

進一步分析癌症死亡數據,

一一三年癌症死亡人數為五萬四○三二人,

較一一二年增加九○六人,

每十萬人口因癌症死亡達二三○點八人,

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一一三點三人。

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連續廿一年位居前三名。

觀察各癌症標準化死亡率變化,攝護腺癌、卵巢癌上升,

其餘癌症下降,以胃癌、乳癌下降幅度最為明顯。

在自殺方面,一一二年位居第十一名,但一一三年則升至第十名,

衛福部統計處科長呂淑君指出,一一三年自殺人數為四○六二人,

相較一一二年增加一六四人,增幅百分之四點二。

經年齡分析,○至十四歲及六十五歲以上族群自殺人數較前一年減少,

但其他年齡層均呈上升趨勢。



2024年9月2日 星期一

2024 09 02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 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年長者自殺深受身體及精神疾病影響。 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黃柔嘉表示,老年人誘發憂鬱症常見三大原因,第一、生理識別 第二、久病不癒,第三、頓失重心 當步入55至65歲間,就應開始準備及安排人生下半場的退休生活

 


2024 09 02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 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年長者自殺深受身體及精神疾病影響。 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黃柔嘉表示,老年人誘發憂鬱症常見三大原因,第一、生理識別 第二、久病不癒,第三、頓失重心 當步入55至65歲間,就應開始準備及安排人生下半場的退休生活

 

久病厭世誘發老年憂鬱輕生 心理師:特需關注三大因素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黃柔嘉表示,老年人誘發憂鬱症常見三大原因,包括生理識別、久病不癒、頓失重心需多加重視。圖/123RF

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年長者自殺深受身體及精神疾病影響。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說,俗話說久病厭世,這是老年人心情的寫照,特別是長年的疾病已造成身體失能、影響日常生活,這樣的情形更會讓人想早點解脫。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表示,老年人自殺原因於生理及心理因素無法完全分開,而心理因素誘發自殺意念,確實與老年憂鬱密切相關。


林明憲說,臨床發現,許多老年人對自己的憂鬱情緒並不自知,往往是家人發長輩情緒低落、沒有活力,或是食欲不振,體重突然減輕,往往在6個月內體重減輕原體重的10%應多加注意,提醒經排除身體疾病外,如發現長者出現憂鬱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黃柔嘉表示,老年人誘發憂鬱症常見三大原因,


第一、生理識別,

也就是說,當年輕時認識的朋友、老伴一一的離開人世,將引發老年人面臨死亡的焦慮,且又無人可以傾訴、訴說時,容易罹患憂鬱症。


第二、久病不癒,

即便不是現在常見的癌症,如退化性關節炎影響的不只是關節疼痛,更可能影響活動的自由度,尤其,許多老年人住在傳統公寓沒有電梯,無法走下樓梯外出,長期的孤獨造成情緒低落;另一方面,此時孩子已紛紛離家,平時只能用視訊、電話聯繫,但老人家多有重聽問題,聽不清楚孩子說話,心情會感到十分挫折,引發晚年憂鬱。


第三、頓失重心,

特別是退休人士,如果沒有自己的興趣,失去工作後,生活沒有重心,也容易引發憂鬱,因此現在的年輕人就是未來的老人,建議從年輕時就應培養興趣。若能從這三方面著手防治,應可降低老年人罹患憂鬱症及自殺風險。


        黃柔嘉在北市聯醫總院擔任諮商心理師6年來發現,如果老年人多增加外出的機會,可以大幅降低誘發憂鬱的機會。如有些長者心胸開放多參加共餐、社區老人課程,並建議家人可以多陪伴長者,不要讓長者感到孤單,子女可以多陪伴長輩外出,甚至邀請長輩一起採買蔬果等,讓長輩腦部多接受外界的刺激,以降低心情憂鬱及負面思考。


      「當家中長輩因憂鬱需要就醫時,千萬不要馬上就到精神科或身心科就醫。」黃柔嘉說,此時應到家醫科、整合醫學科,避免長輩忌諱而不願就醫,反而讓病情持續惡化,而衛福部近年來推動長照,可以安排到宅心理諮商的服務,讓長者說出內心的話,有助降低憂鬱情緒。


         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表示,年輕時可能忙於工作、家庭,許多年長者剛退休時都很開心,終於可以享受自己的生活,但過一段時間,突然發現生活頓失重心,心情直接受到衝擊;門診中許多退休族群談到,退休後發現時間好多,卻不知如何安排,只能一整天坐在家裡看電視,與自己當初的想法落差很大,內心感到莫名的恐慌,孤獨感更加強烈。


李俊宏呼籲當步入55至65歲間,就應開始準備及安排人生下半場的退休生活,包括退休的前後,自己在工作、生活的心情轉換,以及往後的日子怎麼去照顧自己,並維繫一個良好的社會生活,如主動參加長青學苑、銀髮社團等,而不要等到真正退休後卻無所適從。


黃柔嘉說,近年來除關注老年憂鬱、自殺議題外,也開始注意家庭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尤其現在許多家庭是老老照顧,呼籲照顧者可以為自己保留一個休息、喘息的時間,降低長期照顧所造成的心理負擔,避免成為下一個憂鬱、自殺的高風險族群。




2024年9月1日 星期日

2024 09 02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30年憂鬱症會由「2004年造成全球社會經濟負擔第三名」 的疾病,上升到第一名。 9個主要憂鬱症狀:有5個以上持續超過兩週,已得了憂鬱症 《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簡稱DSM)現在已經出到第五版, 簡稱DSM-5。依照DSM-5, 憂鬱症主要有以下九個症狀,通常醫師會以 「至少五個症狀以上,持續超過兩週, 大部分的時間皆是如此」來診斷是否得了憂鬱症。 ● 憂鬱情緒:快樂不起來、煩躁、鬱悶。 ● 興趣與喜樂減少:對任何事情提不起興趣,包括以前感興趣的事。 ● 體重下降(或增加):食欲下降(或增加)。 ● 失眠(或嗜睡):難以入睡或整天想睡。 ● 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動):思考動作變緩慢。 ● 疲累、失去活力:整天想躺床、體力變差。 ● 無價值感或罪惡感:覺得活著沒意思、自責難過,都是負面的想法。 ● 無法專注、無法決斷:腦筋變鈍、矛盾猶豫、無法專心。 ● 反覆想到死亡:甚至有自殺意念、企圖或計畫。

 

2024 09 02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30年憂鬱症會由「2004年造成全球社會經濟負擔第三名」 的疾病,上升到第一名。 9個主要憂鬱症狀:有5個以上持續超過兩週,已得了憂鬱症 《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簡稱DSM)現在已經出到第五版, 簡稱DSM-5。依照DSM-5, 憂鬱症主要有以下九個症狀,通常醫師會以 「至少五個症狀以上,持續超過兩週, 大部分的時間皆是如此」來診斷是否得了憂鬱症。 ● 憂鬱情緒:快樂不起來、煩躁、鬱悶。 ● 興趣與喜樂減少:對任何事情提不起興趣,包括以前感興趣的事。 ● 體重下降(或增加):食欲下降(或增加)。 ● 失眠(或嗜睡):難以入睡或整天想睡。 ● 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動):思考動作變緩慢。 ● 疲累、失去活力:整天想躺床、體力變差。 ● 無價值感或罪惡感:覺得活著沒意思、自責難過,都是負面的想法。 ● 無法專注、無法決斷:腦筋變鈍、矛盾猶豫、無法專心。 ● 反覆想到死亡:甚至有自殺意念、企圖或計畫。

 憂鬱症症狀有哪些? 

 9 個主要表現中 5 個以上,持續超過兩週當心

閱讀,對身體好! 的故事
  遠見雜誌 2024 07 15


憂鬱症症狀有哪些? 9 個主要表現中 5 個以上,持續超過兩週當心© 由 遠見雜誌 提供

編按:

「憂鬱」本來是正常的情緒之一,

人們遇到挫折、失落、不如意,難免會悶悶不樂;

但是,如果鬱悶的情緒過於嚴重,持續的時間過久

而失去控制,就要小心可能是憂鬱症了。

究竟憂鬱症症狀有哪些?

可以透過憂鬱症量表,評估自己或親友、家人

是否罹患憂鬱症嗎?

《健康遠見》特選此文帶你認識憂鬱症。


為什麼要談憂鬱症? 它並不是最嚴重的精神疾病啊!

是的,憂鬱症並不是最令人害怕的精神疾病;但它所占的人口比率之高,

由不得我們忽視。


據估計,台灣約有兩百萬人患有憂鬱症,影響之深之廣可以想見。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30年憂鬱症會由「2004年造成全球社會經濟負擔第三名」

的疾病,上升到第一名。


這就意味著,隨著社會改變,將有更多人得到憂鬱症,它所造成的

社會經濟負擔將更加嚴重。


另一個調查所呈現的數字就沒有那麼嚇人了:

2003至2005年全台灣精神疾病社區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

顯示台灣憂鬱症的終生盛行率只有1.2%,相較於美國的憂鬱症終生盛行率16.2%,

實在偏低了不少。


但是該研究也發現台灣被確認達到憂鬱症的個案,

有更多的平均工作喪失天數(美國35.2日,台灣74.9日)

和較少的求助比例(美國57.3%,台灣20%)。

憂鬱症從何而來?

科學家研究憂鬱症的成因,近年來的共識是:

它是一個多重因素所導致的疾病。可能造成的因素包括:

● 生物學因素    :腦內生物傳導、內分泌、大腦構造等。

● 基因遺傳因素:高家族疾病史。

● 心理社會因素:生活壓力、病前人格、早期失親、失落、無價值、

                             習來的無助感、 錯誤認知等。

有時憂鬱症跟許多重大的創傷、壓力、失落有關。

有時會因為一些嚴重的打擊而憂鬱,但是有時沒有特別的事情發生,

也可能莫名地憂鬱起來。

有些婦女在產後會發生憂鬱症,而有長期重大慢性疾病的人,

得憂鬱症的機率也比較高。

當年我罹患憂鬱症時,正好結束了長達19年又4個月的婚姻,

許多人便簡化地評論道:「你是因為離婚才罹患憂鬱症的吧?」

呃,是,也不完全是。

如果不是某些生物學因素和基因遺傳因素

(我的親人中確實有多人罹患憂鬱症),再加上自己不容許失敗的錯誤觀念,

我的憂鬱症不會來得這樣既凶又猛,也不會這樣反覆地復發。

憂鬱症不只是會造成個人的情緒低落、興趣喪失,或因疲累無力、

無法承受日常負擔,許多憂鬱症患者的家屬、朋友,身為他的親友,

也承擔不少他的痛苦。

照顧者有時也會跟病人一樣有許多挫折和無力感,

幾乎可以說是「一人得病,全家痛苦」了。


許多憂鬱症患者的家屬、朋友,身為他的親友,也承擔不少他的痛苦。Pexels by SHVETS production© 由 遠見雜誌 提供

許多憂鬱症患者的家屬、朋友,身為他的親友,也承擔不少他的痛苦。

Pexels by SHVETS production

憂鬱症的運作機制

● 血清素(serotonin)下降

會產生不能自拔負面的情緒、思維、行為……

讓人感到悲傷、無助、無望、無價值、內疚、自責,失去自信、自尊和生活品質,

自殺者大腦解剖顯示血清素低落甚至完全不見。

(影星張國榮自殺前遺書—「我沒做壞事,為什麼會有這個下場……」;

如果2003年4月1日有現在新發明鼻噴劑的Spravato,

「哥哥」可能可以撐過此劫……)

● 正腎上腺素失調(norepinephrine)

會減少人對事物的興趣和樂趣(lossofinterest),

影響人的睡眠、飲食、精力和注意力,感到疲倦、無力、失眠或嗜睡等身體不適, 

破壞人的工作、學業、家庭和社交等生活功能(social dysfunction)。

● 可能的腦部杏仁核、海馬體、下視丘和前扣皮層廻路(circuit)失調

      讓人產生負面和扭曲的思維,不合理地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沒有人愛或關心

自己、未來沒有希望或出路、自己是個負擔或麻煩、生命沒有意義或價值等,

感到絕望和無助。

      腦部出現生理廻路的錯置,把人鎖在死胡同中,日復一日受苦,雖千百人救助,

依然來回游走仇恨自己的地獄中。

● 憂鬱症經常合併出現其他問題

       憂鬱症經常合併出現焦慮、恐慌、強迫、創傷後壓力、物質濫用、藥物依賴,

或是惡化身體慢性病如頭痛、腸胃、呼吸、癌症等(抗癌免疫力因憂鬱降低),

這些問題可能加重憂鬱症的程度和持續時間,也可能使人在別的疾病上一病不起。

憂鬱症的診斷標準

打開社團法人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的網頁,一句怵目驚心的話映入眼簾:

「憂鬱症是本世紀全球社會負擔最重大的疾病,但常被忽略」。

美國的研究發現憂鬱症在2010年造成美國經濟損失210.5億美金,

高於癌症(131億美金)與糖尿病(173億美金);

但是,截至目前為止,投資在憂鬱症的研究與治療的經費,卻遠遠低於癌症與糖尿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估計,全世界的人類得到憂鬱症的盛行率是3%。

2002年我國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所作的調查,

發現15歲以上民眾8.9%有中度以上憂鬱,5.2%有重度憂鬱(高於WHO所估計的3%);

最值得注意的是:

65歲以上的老年人有8.4%達重度憂鬱,其次是15至17歲的青少年,

有6.8%達重度憂鬱,估計全國憂鬱人口逾百萬。其中女性占10.9%,

是男性6.9的1.8倍。


「憂鬱」本來是正常的情緒之一,

人們遇到挫折、失落、不如意,難免會悶悶不樂;

但是,如果鬱悶的情緒過於嚴重,持續的時間過久而失去控制,

就要小心可能是憂鬱症了。


9個主要憂鬱症狀:有5個以上持續超過兩週,已得了憂鬱症

《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簡稱DSM)現在已經出到第五版,

  簡稱DSM-5。依照DSM-5,

憂鬱症主要有以下九個症狀,通常醫師會以

「至少五個症狀以上,持續超過兩週,

大部分的時間皆是如此」來診斷是否得了憂鬱症。 


● 憂鬱情緒:快樂不起來、煩躁、鬱悶。

● 興趣與喜樂減少:對任何事情提不起興趣,包括以前感興趣的事。

● 體重下降(或增加):食欲下降(或增加)。

● 失眠(或嗜睡):難以入睡或整天想睡。

● 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動):思考動作變緩慢。

● 疲累、失去活力:整天想躺床、體力變差。

● 無價值感或罪惡感:覺得活著沒意思、自責難過,都是負面的想法。

● 無法專注、無法決斷:腦筋變鈍、矛盾猶豫、無法專心。

● 反覆想到死亡:甚至有自殺意念、企圖或計畫。



本文作者為林博、王瑞琪,原文節錄自

《我是心理師,我得了憂鬱症:罹患憂鬱症的諮商心理師,

    教你如何與憂鬱症和平共處》/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