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健康管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健康管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9月3日 星期三

2025 09 03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秘書長/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大台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白明奇呼籲 隨著台灣即將在 2025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台灣65歲以上失智人口已達35萬人,且未來十幾年內將突破68萬。世界衛生組織(WHO)與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ADI)統計指出, 目前全球約有 5500 萬名失智症患者,且平均每 3 秒鐘就新增 1名患者。

 

台灣失智人口將破68萬!專家籲三動兩高防治

王家瑜 的故事 2025 09 03 

大台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白明奇呼籲,
政府、產業、學術與社會都應正視並投入失智症防治。
(大台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提供)

       隨著台灣即將在 2025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人口比例快速增加,

象徵黃金世代的勞動力正逐步流失。

      專家強調,失智症偷走的不只是個人記憶,

而是整個家庭的人生,政府、產業、學術與社會都應正視並投入失智症防治,

以「文化平權」實踐防治和照護,不僅是健康權,更是認知活力持續的重要力量。

世界衛生組織(WHO)與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ADI)統計指出,

目前全球約有 5500 萬名失智症患者,且平均每 3 秒鐘就新增 1名患者。


台灣65歲以上失智人口已達35萬人,且未來十幾年內將突破68萬。

失智人口逐年攀升,不僅考驗醫療體系,更威脅國家人力資產的延續。

       一位照護者分享親身經歷,罹患阿茲海默症後,他的父母對親人的呼喚、家庭活動、過去的喜好都逐漸冷淡,不再表露情緒。「過往嚴謹的父親與家人不再有衝突,卻也沒有擁抱、沒有笑聲,有如隔著一道厚厚的透明牆。」這種來自家屬的無力與遺憾,是許多失智症照護家庭的共同心聲。

      這狀況阿茲海默症患者中屬於「常見非認知症狀」,約48%早期就會出現明顯的情感淡漠,切斷了情感的流動、親情的連結。

    失智症患者被偷走的不僅是人生悲傷的片段記憶,而是抹殺了患者與家人過往與未來的人生美好。

      在大台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的努力下,許多病友與家屬走進多元藝術、社區宣導、音樂會與交流活動中,在一次次互動中重建「活著」的情感經驗。藉由協會協助參與音樂劇演出,雖然時常不記得歌詞,但在表演現場,卻能露出久違的笑容,與孫子眼神交會,說出「我還在這裡」。

大台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今年適逢20週年,理事長、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白明奇回憶,從零起步到今天,我們像孤島間不斷連線的渡船,慢慢化虛為實。下個20年,我們還要繼續把想像中的安全小島變成陸地,連結台灣每個需要幫助的家庭。

「失智症偷走的不只是個人記憶,而是整個家庭的人生。」白明奇強調,政府、產業、學術與社會都應正視並投入失智症防治,防治之道不只是醫藥治療,應從「腦力要動、身體要動、休閒要動」及「高度學習、高抗氧化」的「三動兩高」原則做起。

走過20年,熱蘭遮失智症協會與白明奇醫師用愛、專業與堅持,牽引失智家庭走過無數風浪,也盼持續成為連結產官學界的力量,攜手破除失智症迷思、建立知識平權的社會,落實失智症預防與早篩早治,幫助台灣延續黃金人才、邁向下一段黃金年代。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2025 08 26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秘書長/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台灣今(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且每年失智症新增個案數持續攀升,據統計2024年65歲以上失智人口約為35萬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徐文俊理事長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顧問醫師、北醫大醫學院院長胡朝榮,失智症的十大警訊包括: 1.記憶力減退影響生活、 2.計畫或解決事情困難、 3.無法勝任熟悉的事務、 4.對時間與地點感到混淆、 5.對視覺影像與空間關係理解困難、 6.言語表達或書寫困難、 7物品亂放且無法找回、 8.判斷力減弱、 9.不參與社交活動,以及 10.情緒與個性發生明顯改變。

 

2025 08 26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秘書長/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台灣今(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且每年失智症新增個案數持續攀升,據統計2024年65歲以上失智人口約為35萬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徐文俊理事長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顧問醫師、北醫大醫學院院長胡朝榮,失智症的十大警訊包括: 1.記憶力減退影響生活、 2.計畫或解決事情困難、 3.無法勝任熟悉的事務、 4.對時間與地點感到混淆、 5.對視覺影像與空間關係理解困難、 6.言語表達或書寫困難、 7物品亂放且無法找回、 8.判斷力減弱、 9.不參與社交活動,以及 10.情緒與個性發生明顯改變。

 三立新聞網 2025年8月26日 週二 下午1:23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失智症十大警訊。(圖/失智症協會提供)


台灣今(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

且每年失智症新增個案數持續攀升,

據統計2024年65歲以上失智人口約為35萬人佔同齡人口近8%。


醫師指出,正常老化與認知功能異常有所區別,

提醒民眾要注意記憶力減退影響生活等十大警訊,儘早就醫諮詢專業醫師;

此外,也建議民眾從日常生活中改善14項風險因子,

有助於預防或延遲45%的失智症個案的發生。


根據衛生福利部委托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的「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

台灣2024年65歲以上失智人口約為35萬人,佔同齡人口近8%;

且年齡層越高,失智症盛行率越高。


依國發會的中華民國人口推估(民國113年至130年)資料,

預估2041年,失智人口恐近68萬人,盛行率近10%,

成長幅度驚人,對醫療照護資源與人力勢必將帶來重大的衝擊。


台灣失智症協會徐文俊理事長說明,失智症類型中以阿茲海默症最為常見,

占比約六成(56.88%)。


許多年長者在早期出現記憶力退化、理解能力變差等症狀時,

常誤以為只是正常老化。

多數病友在察覺方向感變差、記憶力衰退、情緒起伏明顯等異常後才就醫,

平均延誤約3.5年。


如出現警訊,應立即就醫,及早與專業醫師討論。

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顧問醫師、北醫大醫學院院長胡朝榮

指出,最新國際期別指引結合臨床評估以及病理報告,

將阿茲海默症分為六期:

第1、2期  為臨床前期,腦內毒性類澱粉蛋白開始堆積;

第3期       為輕度認知障礙(MCI),毒性蛋白堆積,開始引起症狀;

第4期       轉為輕度失智,毒性蛋白堆積到影響日常生活;

第5、6期  則為中、重度失智,毒性蛋白擴散至整個大腦,

                  導致神經細胞受損,加速大腦退化。


他說,由於阿茲海默症為不可逆的疾病,早期診斷是關鍵。

常規認知測驗、

血液檢查與核磁共振造影(MRI)、

電腦斷層(CT)等影像檢查,亦可

透過生物標記檢測進行精準診斷,

如正子斷層掃描(PET)觀察腦內斑塊分布,

或腰椎穿刺分析腦脊髓液(CSF)中的毒性蛋白含量。



徐文俊提醒,失智症的十大警訊包括:

  1.記憶力減退影響生活、

  2.計畫或解決事情困難、

  3.無法勝任熟悉的事務、

  4.對時間與地點感到混淆、

  5.對視覺影像與空間關係理解困難、

  6.言語表達或書寫困難、

  7物品亂放且無法找回、

  8.判斷力減弱、

  9.不參與社交活動,以及

  10.情緒與個性發生明顯改變。

若自己或親友出現上述警訊,請儘早就醫、諮詢專業醫師,

讓關心成為守護的第一步。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徐榮隆表示,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中最常見,

且屬於可早期進行精準診斷與標靶治療的失智症類型。

現階段已有新型抗類澱粉蛋白標靶治療問世,

針對毒性蛋白,

活化免疫細胞清除斑塊,減少對腦神經的傷害,

不過並非所有病友皆適用,需經四項關鍵檢查評估。


徐文俊提醒,若能從日常生活中著手改善14項風險因子,

有助於預防或延遲45%的失智症個案的發生,包含

    1.提升教育程度、

    2.矯正聽力與視力、

    3.妥善控制高膽固醇、糖尿病與高血壓等慢性疾病、

    4.維持健康體重、

    5.預防憂鬱與腦部外傷。

    6.避免抽菸與過度飲酒、

    7.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8.保持良好社交互動,以及

    9遠離空氣污染,


都是促進大腦健康的重要行動。



2025年8月9日 星期六

2025 08 09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秘書長/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10種健腦食物」以及「5種傷腦食物」 1.阿茲海默症(好發於65歲以上)2.路易氏體失智症(好發於70歲以上)3.額顳葉型失智症(好發於50歲以上)4.血管性失智症5.其他因素引起的失智6.年輕型(早發型)失智症

 

2025 08 09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秘書長/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10種健腦食物」以及「5種傷腦食物」 1.阿茲海默症(好發於65歲以上)2.路易氏體失智症(好發於70歲以上)3.額顳葉型失智症(好發於50歲以上)4.血管性失智症5.其他因素引起的失智6.年輕型(早發型)失智症

 營養師曝「6大失智症型態」示警:5類食物少碰

年輕人也恐中鏢!

 三立新聞網 2025 08 09 

       腦霧、健忘、注意力差…你也有這些初老症狀嗎?營養師高敏敏表示,「別再說『年輕還不會怎樣』了!失智症早已年輕化,越早預防越好。」並列出「6種失智症型態」以及「5種傷腦食物」提醒民眾,想要遠離腦霧、健忘、失智風險,不是等老了才開始保養,而是現在就要開始。

高敏敏近日在臉書粉專「高敏敏 營養師」中發文,列出6種失智症型態,如下:

1.阿茲海默症(好發於65歲以上)

一開始會出現記憶力明顯變差,像是忘記事情、講過的話重複講,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

2.路易氏體失智症(好發於70歲以上)

除了記憶問題還可能會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等帕金森類症狀,認知功能變化也較明顯。

3.額顳葉型失智症(好發於50歲以上)

一開始會出現個性改變、行為怪異、不太像原本的自己,情緒管理與社交反應也會變得異常。

4.血管性失智症

可能是中風或腦部血管問題引起的,會突然出現認知功能退化,像是動作變慢、反應遲鈍、注意力下降等。

5.其他因素引起的失智

包括營養不良、腦部創傷、新陳代謝異常、中樞神經感染等原因,有些是可逆性的(處理後能改善)。

6.年輕型(早發型)失智症

在65歲以前就被診斷出失智症,腦部退化速度比老年型快,症狀也可能變化得更明顯。





▲高敏敏列出多種健腦食物,提醒民眾要提早開始調整飲食,遠離傷腦習慣。(圖/翻攝自高敏敏 營養師臉書)

對此,高敏敏也列出「10種健腦食物」以及「5種傷腦食物」給大家參考,並提醒民眾,想要遠離腦霧、健忘、失智風險,不是等老了才開始保養,而是現在就要開始,試著調整飲食+遠離傷腦習慣,每天一點點累積,就是大腦最棒的保護傘。

✎【健腦食物】

1.深綠色蔬菜:像菠菜、花椰菜,每天來一份。

2.各色蔬菜:彩椒、茄子、紅蘿蔔輪流吃,越繽紛越好。

3.堅果類:每天吃一湯匙,核桃、杏仁都很讚。

4.莓果類:首選藍莓,一週至少2次。

5.豆製品:豆腐、豆漿這些非油炸豆類一週吃3次以上。


6.全穀類:每天至少3份,像是燕麥、糙米、全麥麵包。

7.雞肉:白肉比紅肉好,一週吃個2次以上。

8.魚類:深海魚一週吃1次最理想,不吃魚也能用豆類補充蛋白質喔。

9.橄欖油:炒菜、涼拌都推薦,天天用。

10.少量紅酒:每日可喝30~40cc最多150cc(不喝酒的人不用勉強)。


✎【傷腦食物】

1.奶油、人造奶油:盡量少於1茶匙,能用橄欖油就換掉。

2.起司:一週頂多吃一次就好。

3.紅肉&加工肉品:像火腿、培根、牛排,盡量限制一週2份內。

4.油炸、速食:像炸雞、薯條、漢堡,一週不要超過一次。

5.糕點甜食:冰淇淋、蛋糕、糖果、餅乾等零食,建議一週不要超過4次。




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2025 07 31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秘書長/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養生之道 第一位:多踮腳,腳跟不著地 第二位:多握拳,伸展手指 第十四位:多扭腰,雙腳與肩同寬,雙手叉腰,緩慢轉動腰部 第十五位:多提肛,有規律地收縮、放鬆肛門 第十六位:多伸懶腰,全身伸展,儘量拉伸身體各部位

 

2025 07 31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秘書長/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養生之道 第一位:多踮腳,腳跟不著地 第二位:多握拳,伸展手指 第十四位:多扭腰,雙腳與肩同寬,雙手叉腰,緩慢轉動腰部 第十五位:多提肛,有規律地收縮、放鬆肛門 第十六位:多伸懶腰,全身伸展,儘量拉伸身體各部位

 養生之道


第一位:多踮腳,腳跟不著地

第二位:多握拳,伸展手指

第三位:多轉眼球,上下左右轉動

第四位:多叩齒,上下牙齒輕輕叩擊

第五位:多揉腹,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輕柔打圈

第六位:多梳頭,用指腹從前額向後腦輕輕梳理

第七位:多搓耳,用雙手輕輕揉搓耳朵

第八位:多深呼吸,深吸氣時腹部隆起,呼氣時腹部下陷

第九位:多散步,選擇空氣清新的地方,步伐適中

第十位:多泡腳,水溫控制在40 - 45攝氏度,浸泡15 - 20分鐘

第十一位:多曬太陽,在陽光不強烈時,曬15 - 30分鐘

第十二位:多拍手,雙手用力對拍

第十三位:多聳肩,雙肩緩慢向上聳起,靠近耳朵,

                    然後放鬆放下

第十四位:多扭腰,雙腳與肩同寬,雙手叉腰,緩慢轉動腰部

第十五位:多提肛,有規律地收縮、放鬆肛門

第十六位:多伸懶腰,全身伸展,儘量拉伸身體各部位







2025年6月17日 星期二

2025 06 17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秘書長/宮主/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衛福部16日公布一一三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四十三年位居首位,去年共有五萬四○三二人死於惡性腫瘤,平均每九分四十五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較一一二年九分五十三秒,快轉八秒。

 

2025 06 17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秘書長/宮主/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衛福部16日公布一一三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四十三年位居首位,去年共有五萬四○三二人死於惡性腫瘤,平均每九分四十五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較一一二年九分五十三秒,快轉八秒。

 

2025 06 17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秘書長/宮主/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衛福部16日公布一一三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四十三年位居首位,去年共有五萬四○三二人死於惡性腫瘤,平均每九分四十五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較一一二年九分五十三秒,快轉八秒。

 

國人10大死因…癌症連43年居首 

自殺隔14年再上榜

 
























圖/聯合報提供

衛福部昨公布一一三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四十三年位居首位,

113年共有五萬四○三二人死於惡性腫瘤,

平均每九分四十五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

較一一二年九分五十三秒,快轉八秒。

此外,在十四年後,自殺重返十大死因,四○六二人自殺身亡。

統計顯示,一一三年整體死亡人數合計廿萬一三八三人,

每二分卅七秒就有一人死亡,較一一二年減少四一九二人,

死亡時鐘二分卅三秒慢了四秒,

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八二○點二人,

降幅達百分之二點三,

主因是新冠肺炎減少六○○○人,糖尿病少九六二人。


最新國人十大死因排行,分別為

1.惡性腫瘤(五萬四○三二人)、

2.心臟疾病(二萬三二七六人)、

3.肺炎(一萬七二五九人)、

4.腦血管疾病(一萬二四六三人)、

5.糖尿病(一萬六六三人)、

6.高血壓性疾病(八九二八人)、

7.事故傷害( 六九二四人)、

8.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六一九三人)、

9.腎炎腎病症後群及腎病變(五六七九人)、

10.自殺(四○六二人)。

衛福部統計處長李秋嬿表示,一一三年十大死因死亡人數

合計十四萬九四七九人,占總死亡人數百分之七十四點二,

與一一二年相比,分析一一三年標準化死亡率,

除肺炎、自殺上升,餘均下降

其中以糖尿病、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事故傷害降幅較明顯。

如以性別區分,男性十大死因前三名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

統計標準化死亡率,則以肺炎上升趨勢明顯,

糖尿病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則顯著下降。

女性十大死因前三名與男性相同,但腦血管疾病、

血管性及未明確的失智症衰老出現上升態勢,糖尿病降幅則較為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掉出十大死因排行,

從一一二年第六名降至去年第十四名,

讓原先七至十名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均上升一名。

進一步分析癌症死亡數據,

一一三年癌症死亡人數為五萬四○三二人,

較一一二年增加九○六人,

每十萬人口因癌症死亡達二三○點八人,

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一一三點三人。

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連續廿一年位居前三名。

觀察各癌症標準化死亡率變化,攝護腺癌、卵巢癌上升,

其餘癌症下降,以胃癌、乳癌下降幅度最為明顯。

在自殺方面,一一二年位居第十一名,但一一三年則升至第十名,

衛福部統計處科長呂淑君指出,一一三年自殺人數為四○六二人,

相較一一二年增加一六四人,增幅百分之四點二。

經年齡分析,○至十四歲及六十五歲以上族群自殺人數較前一年減少,

但其他年齡層均呈上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