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健康管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健康管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9日 星期六

2025 08 09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秘書長/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10種健腦食物」以及「5種傷腦食物」 1.阿茲海默症(好發於65歲以上)2.路易氏體失智症(好發於70歲以上)3.額顳葉型失智症(好發於50歲以上)4.血管性失智症5.其他因素引起的失智6.年輕型(早發型)失智症

 

2025 08 09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秘書長/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10種健腦食物」以及「5種傷腦食物」 1.阿茲海默症(好發於65歲以上)2.路易氏體失智症(好發於70歲以上)3.額顳葉型失智症(好發於50歲以上)4.血管性失智症5.其他因素引起的失智6.年輕型(早發型)失智症

 營養師曝「6大失智症型態」示警:5類食物少碰

年輕人也恐中鏢!

 三立新聞網 2025 08 09 

       腦霧、健忘、注意力差…你也有這些初老症狀嗎?營養師高敏敏表示,「別再說『年輕還不會怎樣』了!失智症早已年輕化,越早預防越好。」並列出「6種失智症型態」以及「5種傷腦食物」提醒民眾,想要遠離腦霧、健忘、失智風險,不是等老了才開始保養,而是現在就要開始。

高敏敏近日在臉書粉專「高敏敏 營養師」中發文,列出6種失智症型態,如下:

1.阿茲海默症(好發於65歲以上)

一開始會出現記憶力明顯變差,像是忘記事情、講過的話重複講,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

2.路易氏體失智症(好發於70歲以上)

除了記憶問題還可能會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等帕金森類症狀,認知功能變化也較明顯。

3.額顳葉型失智症(好發於50歲以上)

一開始會出現個性改變、行為怪異、不太像原本的自己,情緒管理與社交反應也會變得異常。

4.血管性失智症

可能是中風或腦部血管問題引起的,會突然出現認知功能退化,像是動作變慢、反應遲鈍、注意力下降等。

5.其他因素引起的失智

包括營養不良、腦部創傷、新陳代謝異常、中樞神經感染等原因,有些是可逆性的(處理後能改善)。

6.年輕型(早發型)失智症

在65歲以前就被診斷出失智症,腦部退化速度比老年型快,症狀也可能變化得更明顯。





▲高敏敏列出多種健腦食物,提醒民眾要提早開始調整飲食,遠離傷腦習慣。(圖/翻攝自高敏敏 營養師臉書)

對此,高敏敏也列出「10種健腦食物」以及「5種傷腦食物」給大家參考,並提醒民眾,想要遠離腦霧、健忘、失智風險,不是等老了才開始保養,而是現在就要開始,試著調整飲食+遠離傷腦習慣,每天一點點累積,就是大腦最棒的保護傘。

✎【健腦食物】

1.深綠色蔬菜:像菠菜、花椰菜,每天來一份。

2.各色蔬菜:彩椒、茄子、紅蘿蔔輪流吃,越繽紛越好。

3.堅果類:每天吃一湯匙,核桃、杏仁都很讚。

4.莓果類:首選藍莓,一週至少2次。

5.豆製品:豆腐、豆漿這些非油炸豆類一週吃3次以上。


6.全穀類:每天至少3份,像是燕麥、糙米、全麥麵包。

7.雞肉:白肉比紅肉好,一週吃個2次以上。

8.魚類:深海魚一週吃1次最理想,不吃魚也能用豆類補充蛋白質喔。

9.橄欖油:炒菜、涼拌都推薦,天天用。

10.少量紅酒:每日可喝30~40cc最多150cc(不喝酒的人不用勉強)。


✎【傷腦食物】

1.奶油、人造奶油:盡量少於1茶匙,能用橄欖油就換掉。

2.起司:一週頂多吃一次就好。

3.紅肉&加工肉品:像火腿、培根、牛排,盡量限制一週2份內。

4.油炸、速食:像炸雞、薯條、漢堡,一週不要超過一次。

5.糕點甜食:冰淇淋、蛋糕、糖果、餅乾等零食,建議一週不要超過4次。




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2025 07 31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秘書長/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養生之道 第一位:多踮腳,腳跟不著地 第二位:多握拳,伸展手指 第十四位:多扭腰,雙腳與肩同寬,雙手叉腰,緩慢轉動腰部 第十五位:多提肛,有規律地收縮、放鬆肛門 第十六位:多伸懶腰,全身伸展,儘量拉伸身體各部位

 

2025 07 31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秘書長/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養生之道 第一位:多踮腳,腳跟不著地 第二位:多握拳,伸展手指 第十四位:多扭腰,雙腳與肩同寬,雙手叉腰,緩慢轉動腰部 第十五位:多提肛,有規律地收縮、放鬆肛門 第十六位:多伸懶腰,全身伸展,儘量拉伸身體各部位

 養生之道


第一位:多踮腳,腳跟不著地

第二位:多握拳,伸展手指

第三位:多轉眼球,上下左右轉動

第四位:多叩齒,上下牙齒輕輕叩擊

第五位:多揉腹,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輕柔打圈

第六位:多梳頭,用指腹從前額向後腦輕輕梳理

第七位:多搓耳,用雙手輕輕揉搓耳朵

第八位:多深呼吸,深吸氣時腹部隆起,呼氣時腹部下陷

第九位:多散步,選擇空氣清新的地方,步伐適中

第十位:多泡腳,水溫控制在40 - 45攝氏度,浸泡15 - 20分鐘

第十一位:多曬太陽,在陽光不強烈時,曬15 - 30分鐘

第十二位:多拍手,雙手用力對拍

第十三位:多聳肩,雙肩緩慢向上聳起,靠近耳朵,

                    然後放鬆放下

第十四位:多扭腰,雙腳與肩同寬,雙手叉腰,緩慢轉動腰部

第十五位:多提肛,有規律地收縮、放鬆肛門

第十六位:多伸懶腰,全身伸展,儘量拉伸身體各部位







2025年6月17日 星期二

2025 06 17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秘書長/宮主/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衛福部16日公布一一三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四十三年位居首位,去年共有五萬四○三二人死於惡性腫瘤,平均每九分四十五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較一一二年九分五十三秒,快轉八秒。

 

2025 06 17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秘書長/宮主/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衛福部16日公布一一三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四十三年位居首位,去年共有五萬四○三二人死於惡性腫瘤,平均每九分四十五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較一一二年九分五十三秒,快轉八秒。

 

2025 06 17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秘書長/宮主/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衛福部16日公布一一三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四十三年位居首位,去年共有五萬四○三二人死於惡性腫瘤,平均每九分四十五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較一一二年九分五十三秒,快轉八秒。

 

國人10大死因…癌症連43年居首 

自殺隔14年再上榜

 
























圖/聯合報提供

衛福部昨公布一一三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四十三年位居首位,

113年共有五萬四○三二人死於惡性腫瘤,

平均每九分四十五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

較一一二年九分五十三秒,快轉八秒。

此外,在十四年後,自殺重返十大死因,四○六二人自殺身亡。

統計顯示,一一三年整體死亡人數合計廿萬一三八三人,

每二分卅七秒就有一人死亡,較一一二年減少四一九二人,

死亡時鐘二分卅三秒慢了四秒,

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八二○點二人,

降幅達百分之二點三,

主因是新冠肺炎減少六○○○人,糖尿病少九六二人。


最新國人十大死因排行,分別為

1.惡性腫瘤(五萬四○三二人)、

2.心臟疾病(二萬三二七六人)、

3.肺炎(一萬七二五九人)、

4.腦血管疾病(一萬二四六三人)、

5.糖尿病(一萬六六三人)、

6.高血壓性疾病(八九二八人)、

7.事故傷害( 六九二四人)、

8.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六一九三人)、

9.腎炎腎病症後群及腎病變(五六七九人)、

10.自殺(四○六二人)。

衛福部統計處長李秋嬿表示,一一三年十大死因死亡人數

合計十四萬九四七九人,占總死亡人數百分之七十四點二,

與一一二年相比,分析一一三年標準化死亡率,

除肺炎、自殺上升,餘均下降

其中以糖尿病、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事故傷害降幅較明顯。

如以性別區分,男性十大死因前三名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

統計標準化死亡率,則以肺炎上升趨勢明顯,

糖尿病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則顯著下降。

女性十大死因前三名與男性相同,但腦血管疾病、

血管性及未明確的失智症衰老出現上升態勢,糖尿病降幅則較為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掉出十大死因排行,

從一一二年第六名降至去年第十四名,

讓原先七至十名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均上升一名。

進一步分析癌症死亡數據,

一一三年癌症死亡人數為五萬四○三二人,

較一一二年增加九○六人,

每十萬人口因癌症死亡達二三○點八人,

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一一三點三人。

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連續廿一年位居前三名。

觀察各癌症標準化死亡率變化,攝護腺癌、卵巢癌上升,

其餘癌症下降,以胃癌、乳癌下降幅度最為明顯。

在自殺方面,一一二年位居第十一名,但一一三年則升至第十名,

衛福部統計處科長呂淑君指出,一一三年自殺人數為四○六二人,

相較一一二年增加一六四人,增幅百分之四點二。

經年齡分析,○至十四歲及六十五歲以上族群自殺人數較前一年減少,

但其他年齡層均呈上升趨勢。



2025年5月31日 星期六

2025 06 01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全球公認的 十大最好的免費醫生 第一個:運動 第二個:陽光 第三個:睡覺 第四個:想得開 第五個:吃飯慢 第六個:快樂 第七個:喝水 第八個:微笑 第九個:讚美別人 第十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全球公認的 十大最好的免費醫生


第一個:運動


第二個:陽光


第三個:睡覺


第四個:想得開


第五個:吃飯慢


第六個:快樂


第七個:喝水


第八個:微笑


第九個:讚美別人


第十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2025年4月18日 星期五

2025 04 18 腿部健康


 

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2025 04 14 人體細胞修復能力與壽命長短

 


2025 04 14 人體臟器

 


2025年3月17日 星期一

2025 03 17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褪黑激素(Melatonin) 年過50之後,很多人愈來愈難一覺到天亮,有失眠困擾。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常見睡眠品質不佳原因,包括 1 生理時鐘變化、 2 荷爾蒙減少、 3 慢性病、 4 壓力、 5 環境變化等。

 

2025 03 17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褪黑激素(Melatonin) 年過50之後,很多人愈來愈難一覺到天亮,有失眠困擾。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常見睡眠品質不佳原因,包括 1 生理時鐘變化、 2 荷爾蒙減少、 3 慢性病、 4 壓力、 5 環境變化等。

年過50歲淺眠、易失眠 5方法助改善睡眠品質

 聯合報 記者廖靜清╱台北報導



50歲後睡眠品質下降,主要原因跟身體機能漸漸老化有關,影響分泌褪黑激素。圖/AI生成


   年過50之後,很多人愈來愈難一覺到天亮,有失眠困擾。

發生睡眠障礙的原因很多,除了疾病問題,主要是「老化」所致。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50歲是人生的分水嶺

尤其是身體機能開始老化,會造成睡眠結構改變,

變得很淺眠、睡眠片段化,夜間醒來的次數變多了。

   楊聰財表示,常見睡眠品質不佳原因,包括

1 生理時鐘變化

2 荷爾蒙減少

3 慢性病

4 壓力

5 環境變化  等

    睡不好,不僅白天精神不佳,還會讓

1 負面情緒增加、

2 免疫力失衡,

3 容易罹患各種疾病。

從生理層面來看,為何50歲後容易失眠,則有7大原因。

7大原因易失眠

1.褪黑激素分泌減少

    褪黑激素(Melatonin)是調節生理時鐘的重要激素,過了50歲,

褪黑激素分泌量減少,導致入睡困難、淺眠、夜間易醒,總睡眠時間縮短。

    研究顯示,老年人夜間的褪黑激素濃度比年輕人低40%以上。

所以年紀大的長輩常會抱怨晚上睡不好,早上天沒亮又醒了。

2.生理時鐘會往前移

     隨年紀增長,生理時鐘會往前移,導致更早感到疲倦、更早入睡,

但也容易提早醒來,甚至凌晨3至5點後就難以再度入眠。

這也是老化帶來的「日夜節律」改變,因而常呈現「早睡早起」的作息。

3.荷爾蒙、睪固酮下降

    女性受到更年期的影響,導致雌激素和黃體素下降,大幅影響大腦的

睡眠調節機制。更年期的熱潮紅、盜汗、焦慮等症狀,

會增加夜間醒來的頻率。

而男性會睪固酮下降,也會影響深層睡眠,容易淺眠、多夢、夜間頻尿。

4.慢波睡眠減少

    受到身體老化的影響,慢波睡眠(深層睡眠)減少,

導致睡眠變淺,容易被噪音、光線,以及身體不適所干擾

當睡眠周期的快速動眼期縮短,降低恢復大腦認知功能的效果,

會使人白天的時候容易感到疲倦。

5.慢性病與身體不適

     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會讓交感神經亢奮,

使人難以放鬆入眠。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等患者,則因疼痛問題,

半夜翻來覆去而睡不好。

有胃食道逆流的人,平躺時容易胃酸逆流,

導致夜間咳嗽、胸悶、喉嚨有異物感。

6.攝護腺肥大頻夜尿

多數男性在50歲後,攝護腺肥大導致夜間頻尿,使睡眠被打斷,影響深層睡眠。

7.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肥胖、肌肉鬆弛會導致氣道塌陷,夜間反覆短暫窒息,造成睡眠中斷、白天嗜睡。


改善睡眠品質5方法

1.養成固定的睡眠習慣,不要熬夜。

2.睡前1小時減少3C產品使用,避免藍光干擾。

3.調整飲食與水分攝取,睡前2小時就不要再喝水了。

4.睡前可進行冥想深呼吸減少焦慮壓力。

5.若有失眠、憂鬱、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問題,應就醫評估與治療。




 

2025年3月14日 星期五

2025年3月7日 星期五

2025 03 07 左永安顧問 老祖宗智慧 1、病倒了就狂灌溫水。 2、上火了就多吃果蔬。 3、失眠了就泡泡雙腳。 4、咳嗽了就熬點梨湯。 5、疲憊了就適度按摩。 6、胃脹了就揉揉腹部。 7、便秘了就多吃粗糧。 8、貧血了就吃點紅棗。 9、血壓高了就多吃芹菜。 10、血脂高了就吃點山楂。 11、血糖高了就吃苦瓜調節。 12、眼睛累了就眺望遠方。 13、心情差了就聽聽音樂。 14、壓力大了就出去走走。 15、濕氣重了就喝點薏米粥。 16、胃口不好就喝點小米粥。 17、感冒了就多休息睡覺。 18、牙疼了就用鹽水漱口。 19、喉嚨痛了就喝點蜂蜜水。 20、記性差了就多吃點核桃。 21、皮膚乾了就多喝點豆漿。 22、氣色差了就吃點紅豆。 23、想減肥了就控制飲食多運動。 24、免疫力低了就加強鍛煉。 25、內分泌失調了就規律作息

 老祖宗的智慧(自療法)

1、病倒了就狂灌溫水。 


2、上火了就多吃果蔬。


3、失眠了就泡泡雙腳。 


4、咳嗽了就熬點梨湯。


5、疲憊了就適度按摩。


 6、胃脹了就揉揉腹部。


7、便秘了就多吃粗糧。 


8、貧血了就吃點紅棗。


9、血壓高了就多吃芹菜。 


10、血脂高了就吃點山楂。


11、血糖高了就吃苦瓜調節。


12、眼睛累了就眺望遠方。


13、心情差了就聽聽音樂。 


14、壓力大了就出去走走。


15、濕氣重了就喝點薏米粥。 


16、胃口不好就喝點小米粥。


17、感冒了就多休息睡覺。 


18、牙疼了就用鹽水漱口。


19、喉嚨痛了就喝點蜂蜜水。 


20、記性差了就多吃點核桃。


21、皮膚乾了就多喝點豆漿。


 22、氣色差了就吃點紅豆。


23、想減肥了就控制飲食多運動。


24、免疫力低了就加強鍛煉。 


25、內分泌失調了就規律作息



2025年3月3日 星期一

2025 03 04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 隨著年齡增長,民眾對腳踝的控制力會下降, 建議可透過運動或按壓穴位,幫助預防跌倒。按壓4穴位助穩步態 解谿穴(胃經): 丘墟穴(膽經):中封穴(肝經): 商丘穴(脾經): 腳踝周圍的小腿三頭肌、脛前肌等肌肉老化萎縮

 

 林則澄/台北報導



按壓4穴位助穩步態。圖/林舜穀提供 圖/聯合報提供

按壓4穴位助穩步態


解谿穴(胃經):


位於腳背中央,踝關節與小腿交界處,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用拇指按壓或揉動1分鐘,


可搭配小範圍推揉,加強刺激。


丘墟穴(膽經):


位於腳外踝前下方,外側踝部凹陷處。


用拇指輕壓並進行順時針或逆時針揉按30秒至1分鐘,


可搭配熱敷或精油按摩。



中封穴(肝經):


位於腳內踝前方,脛骨前肌腱的内側。以拇指或食指按壓30秒至1分鐘,


配合深呼吸,助氣血循環。



商丘穴(脾經):


位於腳內踝前下方,脛骨前肌腱的内側凹陷處。


用拇指按壓約30秒至1分鐘。



據衛福部統計,


跌倒位居65歲以上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2名,


每6位長者有1人曾經跌倒每12人就有1人曾因為跌倒就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指出,


隨著年齡增長,民眾對腳踝的控制力會下降,


建議可透過運動或按壓穴位,幫助預防跌倒。


林舜穀說,長者常因腳踝周圍小腿三頭肌、脛前肌等肌肉老化萎縮,


導致腳踝無法有效支撐身體,增加搖晃感和不穩定性,


加上負責偵測地面變化的感覺神經和本體感覺遲鈍,


拉長身體反應時間,更容易失去平衡。


尤其65歲以上長者的視覺與前庭系統功能退化,若腳踝靈活度下降,


跨越障礙物或變換方向時,容易來不及調整姿勢而跌倒。


建議可做腳踝控制力運動、按壓4穴位改善踝關節活動度


降低跌倒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