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健康管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健康管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3月17日 星期一

2025 03 17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褪黑激素(Melatonin) 年過50之後,很多人愈來愈難一覺到天亮,有失眠困擾。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常見睡眠品質不佳原因,包括 1 生理時鐘變化、 2 荷爾蒙減少、 3 慢性病、 4 壓力、 5 環境變化等。

 

2025 03 17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褪黑激素(Melatonin) 年過50之後,很多人愈來愈難一覺到天亮,有失眠困擾。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常見睡眠品質不佳原因,包括 1 生理時鐘變化、 2 荷爾蒙減少、 3 慢性病、 4 壓力、 5 環境變化等。

年過50歲淺眠、易失眠 5方法助改善睡眠品質

 聯合報 記者廖靜清╱台北報導



50歲後睡眠品質下降,主要原因跟身體機能漸漸老化有關,影響分泌褪黑激素。圖/AI生成


   年過50之後,很多人愈來愈難一覺到天亮,有失眠困擾。

發生睡眠障礙的原因很多,除了疾病問題,主要是「老化」所致。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50歲是人生的分水嶺

尤其是身體機能開始老化,會造成睡眠結構改變,

變得很淺眠、睡眠片段化,夜間醒來的次數變多了。

   楊聰財表示,常見睡眠品質不佳原因,包括

1 生理時鐘變化

2 荷爾蒙減少

3 慢性病

4 壓力

5 環境變化  等

    睡不好,不僅白天精神不佳,還會讓

1 負面情緒增加、

2 免疫力失衡,

3 容易罹患各種疾病。

從生理層面來看,為何50歲後容易失眠,則有7大原因。

7大原因易失眠

1.褪黑激素分泌減少

    褪黑激素(Melatonin)是調節生理時鐘的重要激素,過了50歲,

褪黑激素分泌量減少,導致入睡困難、淺眠、夜間易醒,總睡眠時間縮短。

    研究顯示,老年人夜間的褪黑激素濃度比年輕人低40%以上。

所以年紀大的長輩常會抱怨晚上睡不好,早上天沒亮又醒了。

2.生理時鐘會往前移

     隨年紀增長,生理時鐘會往前移,導致更早感到疲倦、更早入睡,

但也容易提早醒來,甚至凌晨3至5點後就難以再度入眠。

這也是老化帶來的「日夜節律」改變,因而常呈現「早睡早起」的作息。

3.荷爾蒙、睪固酮下降

    女性受到更年期的影響,導致雌激素和黃體素下降,大幅影響大腦的

睡眠調節機制。更年期的熱潮紅、盜汗、焦慮等症狀,

會增加夜間醒來的頻率。

而男性會睪固酮下降,也會影響深層睡眠,容易淺眠、多夢、夜間頻尿。

4.慢波睡眠減少

    受到身體老化的影響,慢波睡眠(深層睡眠)減少,

導致睡眠變淺,容易被噪音、光線,以及身體不適所干擾

當睡眠周期的快速動眼期縮短,降低恢復大腦認知功能的效果,

會使人白天的時候容易感到疲倦。

5.慢性病與身體不適

     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會讓交感神經亢奮,

使人難以放鬆入眠。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等患者,則因疼痛問題,

半夜翻來覆去而睡不好。

有胃食道逆流的人,平躺時容易胃酸逆流,

導致夜間咳嗽、胸悶、喉嚨有異物感。

6.攝護腺肥大頻夜尿

多數男性在50歲後,攝護腺肥大導致夜間頻尿,使睡眠被打斷,影響深層睡眠。

7.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肥胖、肌肉鬆弛會導致氣道塌陷,夜間反覆短暫窒息,造成睡眠中斷、白天嗜睡。


改善睡眠品質5方法

1.養成固定的睡眠習慣,不要熬夜。

2.睡前1小時減少3C產品使用,避免藍光干擾。

3.調整飲食與水分攝取,睡前2小時就不要再喝水了。

4.睡前可進行冥想深呼吸減少焦慮壓力。

5.若有失眠、憂鬱、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問題,應就醫評估與治療。




 

2025年3月14日 星期五

2025年3月7日 星期五

2025 03 07 左永安顧問 老祖宗智慧 1、病倒了就狂灌溫水。 2、上火了就多吃果蔬。 3、失眠了就泡泡雙腳。 4、咳嗽了就熬點梨湯。 5、疲憊了就適度按摩。 6、胃脹了就揉揉腹部。 7、便秘了就多吃粗糧。 8、貧血了就吃點紅棗。 9、血壓高了就多吃芹菜。 10、血脂高了就吃點山楂。 11、血糖高了就吃苦瓜調節。 12、眼睛累了就眺望遠方。 13、心情差了就聽聽音樂。 14、壓力大了就出去走走。 15、濕氣重了就喝點薏米粥。 16、胃口不好就喝點小米粥。 17、感冒了就多休息睡覺。 18、牙疼了就用鹽水漱口。 19、喉嚨痛了就喝點蜂蜜水。 20、記性差了就多吃點核桃。 21、皮膚乾了就多喝點豆漿。 22、氣色差了就吃點紅豆。 23、想減肥了就控制飲食多運動。 24、免疫力低了就加強鍛煉。 25、內分泌失調了就規律作息

 老祖宗的智慧(自療法)

1、病倒了就狂灌溫水。 


2、上火了就多吃果蔬。


3、失眠了就泡泡雙腳。 


4、咳嗽了就熬點梨湯。


5、疲憊了就適度按摩。


 6、胃脹了就揉揉腹部。


7、便秘了就多吃粗糧。 


8、貧血了就吃點紅棗。


9、血壓高了就多吃芹菜。 


10、血脂高了就吃點山楂。


11、血糖高了就吃苦瓜調節。


12、眼睛累了就眺望遠方。


13、心情差了就聽聽音樂。 


14、壓力大了就出去走走。


15、濕氣重了就喝點薏米粥。 


16、胃口不好就喝點小米粥。


17、感冒了就多休息睡覺。 


18、牙疼了就用鹽水漱口。


19、喉嚨痛了就喝點蜂蜜水。 


20、記性差了就多吃點核桃。


21、皮膚乾了就多喝點豆漿。


 22、氣色差了就吃點紅豆。


23、想減肥了就控制飲食多運動。


24、免疫力低了就加強鍛煉。 


25、內分泌失調了就規律作息



2025年3月3日 星期一

2025 03 04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 隨著年齡增長,民眾對腳踝的控制力會下降, 建議可透過運動或按壓穴位,幫助預防跌倒。按壓4穴位助穩步態 解谿穴(胃經): 丘墟穴(膽經):中封穴(肝經): 商丘穴(脾經): 腳踝周圍的小腿三頭肌、脛前肌等肌肉老化萎縮

 

 林則澄/台北報導



按壓4穴位助穩步態。圖/林舜穀提供 圖/聯合報提供

按壓4穴位助穩步態


解谿穴(胃經):


位於腳背中央,踝關節與小腿交界處,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用拇指按壓或揉動1分鐘,


可搭配小範圍推揉,加強刺激。


丘墟穴(膽經):


位於腳外踝前下方,外側踝部凹陷處。


用拇指輕壓並進行順時針或逆時針揉按30秒至1分鐘,


可搭配熱敷或精油按摩。



中封穴(肝經):


位於腳內踝前方,脛骨前肌腱的内側。以拇指或食指按壓30秒至1分鐘,


配合深呼吸,助氣血循環。



商丘穴(脾經):


位於腳內踝前下方,脛骨前肌腱的内側凹陷處。


用拇指按壓約30秒至1分鐘。



據衛福部統計,


跌倒位居65歲以上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2名,


每6位長者有1人曾經跌倒每12人就有1人曾因為跌倒就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指出,


隨著年齡增長,民眾對腳踝的控制力會下降,


建議可透過運動或按壓穴位,幫助預防跌倒。


林舜穀說,長者常因腳踝周圍小腿三頭肌、脛前肌等肌肉老化萎縮,


導致腳踝無法有效支撐身體,增加搖晃感和不穩定性,


加上負責偵測地面變化的感覺神經和本體感覺遲鈍,


拉長身體反應時間,更容易失去平衡。


尤其65歲以上長者的視覺與前庭系統功能退化,若腳踝靈活度下降,


跨越障礙物或變換方向時,容易來不及調整姿勢而跌倒。


建議可做腳踝控制力運動、按壓4穴位改善踝關節活動度


降低跌倒風險。


2025年2月26日 星期三

2025 02 25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呼籲,健康的成年人應每年執行至少1次的 居家血壓「722量測」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 高血壓要吃一輩子藥嗎? 黃金6原則 保護心血管 國際上有推出「SABCDE」的生活型態調整原則 18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盛行率達26.8%, 推估約529萬人罹患高血壓。

 

2025 02 25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呼籲,健康的成年人應每年執行至少1次的 居家血壓「722量測」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 高血壓要吃一輩子藥嗎? 黃金6原則 保護心血管 國際上有推出「SABCDE」的生活型態調整原則 18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盛行率達26.8%, 推估約529萬人罹患高血壓。

 高血壓要吃一輩子藥嗎? 黃金6原則 保護心血管

 2025-02-26 01:48 聯合報/ 記者 廖靜清 /台北報導


高血壓被喻為「沉默殺手,前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


等到頭痛、頭暈、肩頸僵硬、視力模糊時,


可能已經罹患高血壓好一段時間了。



血壓長期偏高,會引發多種心血管疾病,


造成腦部、腎臟、眼睛等血管傷害。


「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


18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盛行率達26.8%,


推估約529萬人罹患高血壓。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呼籲,健康的成年人應每年執行至少1次的


居家血壓「722量測」,若數值是在130/80mmHg以上,


應該就醫諮詢,評估是否需要用藥以達到理想血壓值。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


高血壓與基因遺傳、生活習慣、環境因素有關,


不少民眾量測出超標數字,很擔心「怎麼辦?要吃藥嗎?


運動可以改善嗎?」



其實及早介入藥物治療,


可減少血管及器官的負擔,日後還是有機會減藥、停藥。


郭志東指出,運動雖然可以改善血壓,但是效果不及藥物,


一顆高血壓藥可以降10mmHg;


運動效果有限,且太劇烈的活動也可能讓血壓飆升。



最好的控制血壓方式,是藥物+飲食+運動多管齊下,


將血壓、血糖、血脂控制在理想範圍內。


國健署提醒,不論哪個年齡層,都要做好居家血壓的自我管理,


定期注意血壓變化,才能遠離疾病及併發症的風險。


郭志東分享,國際上有推出「SABCDE」的生活型態調整原則


做好下列六件事,可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Sodium restriction:

減鹽、減少鈉的攝取量,尤其外食、加工食品含有過多鹽分。

Alcohol limitation:

適量飲酒、甚至戒酒;飲酒過量會使血壓升高。

Body weight reduction:

控制體重,建議維持在BMI20至24之間。

Cigarette smoking cessation:

戒菸,其尼古丁成分會讓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

Diet adaptation:

得舒飲食,多吃穀類、蔬菜、水果、堅果、低脂肉類等。

Exercise adoption:

規律運動,每周運動4次以上,每次約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




2025年2月24日 星期一

2025 02 25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永續長/執行長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榮鈺 年輕人忽略「高血壓」小心出血型中風!等待就醫過程先別做這些事以免更嚴重 「出血型腦中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俗稱小中風 預防腦中風,最好從日常生活做起,平時飲食均衡、少鹽、少油、少糖,多蔬果與好油脂,每周維持至少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每天睡足7到9小時,控管自身壓力、不菸不酒,不僅能遠離慢性疾病,也能大幅降低中風機率。

 

2025 02 25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永續長/執行長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榮鈺 年輕人忽略「高血壓」小心出血型中風!等待就醫過程先別做這些事以免更嚴重 「出血型腦中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俗稱小中風 預防腦中風,最好從日常生活做起,平時飲食均衡、少鹽、少油、少糖,多蔬果與好油脂,每周維持至少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每天睡足7到9小時,控管自身壓力、不菸不酒,不僅能遠離慢性疾病,也能大幅降低中風機率。

 

年輕人忽略「高血壓」小心出血型中風!


等待就醫過程先別做這些事以免更嚴重